甜味剂市场分析以及发展前景 未来甜味剂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容
甜味剂市场分析以及发展前景
甜味剂是一种给食品饮料赋予甜味的食品添加剂。从来源分,甜味剂可分为人工甜味剂及天然甜味剂;从甜度分,可分为高倍甜味剂和低倍甜味剂。通常人工甜味剂甜度远高于天然甜味剂。
(相关资料图)
甜味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需要满足食品生产的四项要求-安全标准的要求、口感品质的要求、符合工艺的要求、成本低廉的要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吃的更营养、吃的更健康逐步成为消费者关心的重点。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添加剂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甜味剂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蔗糖、醋酸、淀粉、甜叶菊、玉米等原材料;中游为甜味素生产供应环节,主要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两种;下游主要应用于饮料、烘焙食品、保健食品、医药、个人护理等领域。
从应用领域来看,甜味剂广泛应用在饮料、餐桌调味品、个人护理产品、烘焙食品、药品、保健类食品、糖果巧克力、医药类用品、化工类制品等多个领域。根据数据,饮料领域是甜味剂主要应用领域,占比约50%。
在消费市场,甜味剂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饮料、餐桌调味品、个人护理用品、烘焙食品和药品等。从应用结构来看,50%的甜味剂应用于饮料;餐桌和烘焙食品占26%,合计约四分之三的甜味剂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中,其他如个人护理产品和药品中使用量约两成。
随着近年来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政府也陆续出台控糖、减糖相关政策,推动健康生活方式。而甜味剂作为食品、饮料等产品常用的代糖物质,有望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饮料行业是甜味素最大的应用领域,主要用作无糖饮料产品的代糖物质。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低糖化、无糖化的饮食逐渐成为趋势,我国无糖饮料规模的得以快速扩张,间接促进了我国甜味剂行业的发展。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甜味剂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近年来减糖逐渐受到全球关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将降糖提升到国家强制管控层面,多国出台政策征收“糖税”加速减糖食品产业发展,进而利好甜味剂行业发展,驱动市场需求增长。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提倡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英国、墨西哥等国征收“糖税。
甜味剂部分替代糖是一种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无糖、低糖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开发速度都较快,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代糖市场规模估计为16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6亿美元,预测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
无糖化、低糖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饮食的新标准。我国无糖饮料行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未来5年内实现翻番,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 117.8 亿元,较2014年增长7倍。预计2025年增至227.4亿元规模。
从我国甜价比状况来看,相较于蔗糖,甜味剂成本低。通常情况下,甜味剂的性价比以‘甜价比’来度量,定义蔗糖的甜度为1,通过比较发现,相同价格下,人工甜味剂甜度均在蔗糖的10倍以上,人工甜味剂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饮料产品生产成本,其中三氯蔗糖甜价比较为平均,约为3.3,糖精和纽糖较高,分别为12.7和20。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甜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少数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可应用于医药领域,山梨糖醇可应用于化妆品和纺织工业。此外,大部分甜味剂均通过化学合成法生产,而赤藓糖醇为发酵法生产。
受环保、市场竞争、工艺技术或投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甜味剂所面临的行业门槛不同。分产品考虑,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和赤藓糖醇这四种代糖的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均较高,竞争壁垒较强,而工艺成熟或相对简单的山梨糖醇、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所要求的投资门槛较低,即竞争壁垒较弱。
从中国甜味剂的下游产业情况看,健康生活意识的加强、减糖饮食的理念深入人心,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另外,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政策,倡导居民健康生活,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无糖生产,甜味剂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容。
甜味剂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甜味剂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甜味剂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甜味剂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甜味剂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