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行业现状与市场发展前景趋势分析2023

来源: 中研研究院 2023-08-10 18:15:30

我国立法积极应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在人格权编规定了生物识别信息受法律保护。数据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人数据权益,建立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制度。酝酿多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确定了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处理规则,明确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此外,不少地方纷纷出台新规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天津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北京、杭州等地也拟限制物业管理对人脸识别的应用。


(相关资料图)

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

生物识别行业现状与市场发展前景趋势分析2023

在我国,生物识别各类应用场景正逐步打开,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生物识别、步态识别也正在医疗机构、居民社区、商业大楼等场所得到推广普及。

如今生物识别技术将进一步挺进支付服务。银行、零售业者和消费者无不乐见其成,生物识别支付不仅会改善消费体验,让支付流程更顺畅,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不用再为了方便而牺牲安全性。

从当前识别技术产业的地域布局来看,生物识别产业的上市企业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生物识别技术和智能电子识别设备的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为主,广东省分布的企业数量多。

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立法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予以保护。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州《生物信息隐私法》、华盛顿特区《生物识别信息法》等。相关立法模式有两种,一是综合立法保护模式,如GDPR、英国的《数据保护法案》等;二是专门立法保护模式,以美国伊利诺伊州、华盛顿特区为代表。

我国可以汲取有关经验,制订专门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法,规定生物识别信息采集、利用的特殊规则,对生物识别信息权益内容与数据控制者的责任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为全面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构建行政、民事、刑事等多元共治的法律体系。在行政法律保护方面,建议设置独立的数据保护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行政控诉制度。在民事法律保护方面,建议推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权利化的进程,奠定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完善相应的民事救济机制。在刑事法律保护方面,建议设置侵害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相关新罪名,打击非法使用和交易指纹、声纹、虹膜、DNA等生物识别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结构中,指纹识别份额达到58%,人脸识别的份额为18%,紧随其后的是新兴的虹膜识别,份额为7%,此外还有与指纹识别类似的掌纹识别,以及声纹识别和静脉识别等。

亚太、北美、欧洲和其他地区生物识别技术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14亿美元、61亿美元、85亿美元、26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9.9%、21.3%、29.7%、9.1%,亚太区占据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市场。

2025生物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30.5亿元

到2025年,中国的生物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30.5亿元。未来五年,生物识别设备的综合性年增长将率将达到21.3%。指纹生物识别是应用最多,也是应用最早的生物识别技术,此项识别技术将继续是生物识别技术收入主要贡献者。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便捷背后存在着信息泄露和个人身份被盗用的风险,例如部分移动应用程序通过一揽子授权、“不授权不提供服务”等方式违规采集人脸信息等。而本次《征求意见稿》引入单独同意原则,意味着信息处理者必须就人脸信息处理活动单独取得个人的同意,不能通过一揽子告知同意等方式获取个人信息授权。

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人脸识别作为一种社交属性最强、最容易采集个人信息的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更改性,一旦出现信息泄露,会对人身财产乃至公共利益带来极大危害,因此要警惕滥用人脸识别带来的隐患。

未来生物识别行业发展前景如何?请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该行业报告在描述行业概貌的同时,对生物识别行业进行细化分析,重点企业状况等。报告中主要运用图表及表格方式,直观地阐明了行业的经济类型构成、规模构成、经营效益比较、供需状况等,是企业了解生物识别行业市场状况必不可少的助手。

关键词: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