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动力电池产业还有哪些突破方向?
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爆发的一年,国际能源署(IEA)公布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突破100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689万辆,占全球近七成份额,渗透率也超过25%,提前三年实现了20%的发展目标,大大超出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预期。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主要引擎。随着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据工信部消息,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94.6吉瓦时,同比增长90.7%。今年1—4月,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装车量累计达91吉瓦时,同比增长41%。
(资料图片)
在中国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中,江苏、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排名前五。江苏在电池材料与电池制造领域处于领先;福建在产能与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突出;广东在上游材料及后端电池回收环节具有优势;四川在电池产能及绿色制造领域具有较大潜力;湖北在电池回收环节表现出色。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2022年,我国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单体比能量分别达到每公斤300瓦时和200瓦时,新型成组技术、钠离子电池等实现产业化应用。建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主材全球出货量超过70%,智能工厂、零碳工厂成为先进制造标杆,累计建设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0165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锂电池制造装备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我国锂电池制造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由2017年的175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85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约50%,年均复合增长率37.5%,略高于全球增长速度。
动力电池产业还有哪些突破方向?
《白皮书》表示,锂电池制造装备未来发展有4大趋势:单一工序加工向多工序集成加工转变、单机交付向产线集成方案交付转变、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制造装备迭代升级。
《白皮书》建议,应加强产业链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锂电池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加快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分析:
借新能源汽车发展之东风,动力电池企业开始跑马圈地,长三角、粤港澳、川渝地区是研发和产能布局重点区域,从动力电池企业已发布的2025年规划产能来看,合计突破4TWh,规划产能严重过剩,需要较长时间消化,从实际投产来看,部分企业开工也严重不足。
市场分析,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一些非主流电池赛道,如大圆柱电池领域,已有多家厂商涉足生产,希望通过这种新的电池技术切入市场。
业内专业人士表示,目前,大圆柱电池的量产规模尚未达到经济性的最佳水平,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预计大圆柱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将加速,经济性也将逐渐提升。
多家公司加紧布局大圆柱电池
大圆柱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等优点,是当前工艺水平下兼顾性能与经济性的优先方案之一。国信证券认为,大圆柱电池使用高镍正极、硅负极等高性能材料,推动电池性能朝向高能量密度、强快充方向发展。
自特斯拉于2020年9月份发布4680大圆柱电池后,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国轩高科等众多国内电池厂纷纷涉足。
有业内人士称,不同于方形电池,目前大圆柱电池市场暂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已有多家厂商竞相布局。近期,金杨股份、蔚蓝锂芯、瀚川智能等多家厂商宣布,正加紧大圆柱电池产品的研发生产。
金杨股份7月18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公司是国内圆柱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细分领域龙头,在大圆柱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较早进行了研发,目前在开发客户数量20家左右,公司亦在进行有关产能建设。
瀚川智能公开称,大圆柱电池产线已完成样线研发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亮相。
报告结合动力电池行业的背景,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模和竞争格局;分析了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行业竞争格局、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征、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想要了解更多动力电池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