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球管行业发展如何?CT球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报告
一、CT球管行业概述
科技进步加速医疗发展,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时间短,图像清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是临床检查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CT球管作为CT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属于高值耗材,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CT检查的检查效果、使用寿命。
CT球管又称X线管或管球,其作用是产生X射线,是X线发生装置的核心部件。CT球管不仅是CT设备的信号源载体,还是CT设备的“高值耗材”。CT球管是CT中最昂贵的消耗部件,平均每2-4年会更换一次。在中国,由于CT使用率高,部分医院甚至达到了一年内更换两支球管的频率。
(资料图)
CT球管技术难度高,涉及多个科学领域,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昂。在复杂的CT设备中,CT球管随着曝光次数的增加,更易损伤、发生故障。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需求的多样化,CT设备的研发不断更迭,螺旋CT、宽锥CT、双源CT、双能量CT等等,这也对CT球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二、CT球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近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市场发展一片繁荣,然而国产球管的研发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CT球管仍主要依赖进口。为解决CT球管的“卡脖子”问题,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企业积极入局CT球管市场,谋求高端发展。
据统计,2017年全球CT球管产值近20亿美元,2020年增长至37亿美元,预计2022年增长至50亿美元。在强大的市场潜力之下,国内外很多医疗企业都在积极布局CT球管市场。目前在CT球管市场主要有飞利浦等CT整机生产商,以及第三方球管厂商DUNLEE、VARIAN等。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的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体系,基本满足了国内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在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部件上也有所突破。国产CT球管的发展将推动国产CT性能的提高,未来将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医疗器械产业链上游仍由进口主导,疫情或推动产业链上游加速国产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基础较发达国家相对薄弱,CT球管、芯片等 上游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而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暴露国内部分医疗器械产业链存在“不稳”、“不强”、“不安全”的短板,尤其是 呼吸机、ECMO等抗疫产品核心零部件的短缺和断供,促使国产品牌逐步意识到本土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6年中国CT球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我国CT球管行业起步较晚,独立的第三方制造商成立时间普遍较短,包括瑞能医疗、麦默真空、昆山医源、电科睿视等,多数厂商已有获批的球管产品且可适用于国内外主流CT设备厂商的部分机型,但在大热容量球管方面和进口厂商尚有差距。
从产能来看,国产厂商大多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产能持续扩充中。整机厂商中,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UHCT 0550球管于2018年获得NMPA批准,适用于其自有部分机型,并于2020年随多款CT整机产品一起获得NMPA批准。
CT国产替代二十年,已经褪去稚嫩与青涩,走向稳定和成熟。到现在,64排以下CT的国产化率已超50%,64排CT进入国产替代关键期。CT球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国产替代征程也在悄然开启。
医学影像设备的火热离不开疫情的推动。作为新冠肺炎患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CT、DR等医学影像设备在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市场也从三级医院不断向下延伸。医疗影像设备使用频率的提升,成为了一股内在驱动力,使CT球管等高值消耗品的需求随之上升。
三、CT球管领域投融资情况
这两年多,CT球管领域发生了7起投融资,资金都超千万元人民币。获得融资的企业中,除了生产制造传统CT球管的思柯拉特、昆山医源、智束科技、昆山益腾,还出现了能生产制造碳纳米管冷阴极的麦默真空和傲雷科技,市场多点开花。
报告对中国CT球管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形势、新成果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CT球管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CT球管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
想要了解更多CT球管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6年中国CT球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