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剑指90美元 OPEC+石油减产或达100万桶/日
国际油价剑指90美元
(资料图)
随着油价不断逼近每桶90美元,支撑油价上涨的日常需求几乎没有放缓的迹象。在全球市场上,创纪录的原油需求推高了交易商为获得货物而支付的溢价。
随着中国买家抢购石油,从中东到北海的原油现货溢价上升。与此同时,亚洲买家也购买了数百万桶美国原油。尽管原油价格上周触及六个月高点,但这些迹象都表明,最新一轮周期开局强劲。
炼油利润率最近几周有所上升。国际能源署(IEA)上周五表示,6月份全球石油消费量飙升至创纪录水平,今年晚些时候平均消费量应会进一步上升。
亚洲炼油利润率正在上升
自6月底以来,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了近20%,原因是沙特和俄罗斯延长了自愿减产措施,并进一步收紧了国际石油市场。
瑞银分析师Giovanni Staunovo表示:“沙特减产是造成供应紧张的原因,炼油厂正在寻找替代原油。”“亚洲大部分地区和美国的需求都很强劲,欧洲的需求好坏参半。”
中国大型炼油企业荣盛石化(002493)上周从现货市场获得了数百万桶原油。此外,根据新协议,中国炼油商9月份从沙特获得的原油量环比增加约40%。
继上月的大规模购买狂潮之后,亚洲炼油厂本月从美国抢购了大约4000万桶将于11月交付的原油。
6月4日,油市迎来关键时间点,OPEC+就产量配额和新一轮减产的谈判“艰难”。OPEC+同意从2024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将产量目标调整为4046万桶/日。俄罗斯和沙特自愿减产幅度保持在50万桶/日。
OPEC+石油减产或达100万桶/日
路透社当地时间2日报道,消息人士称,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OPEC+)正在讨论进一步减产,减产幅度可能多达100万桶/日。
OPEC+生产全球约40%的原油,这意味着其政策决定可能会对油价产生重大影响。报道称,OPEC+的部长们将于当地时间周日下午2点举行会议,讨论减产的相关方案。
于4月初,OPEC+成员国宣布5月份起至年底自愿削减产量,总计减产量高达165万桶/日。消息人士称,此次商议的减产幅度可能达到100万桶/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计划获得批准,总减产量将达到466万桶/日,约占全球需求的4.5%。
此前OPEC+的谈判一直拖延,会议讨论的焦点在于各成员国计算减产的基准水平。OPEC+代表们表示,非洲成员国仍持反对态度,阻碍了产油协议的达成。
市场人士称,由于成员国在计算减产和配额的产量上进行讨论,OPEC+将正式谈判推迟。因OPEC+最有影响力的成员国和海湾地区最大的产油国正试图说服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产量不足的非洲国家制定更现实的产量目标令谈判较为困难。
在经历了超过5个小时的OPEC+会谈后,最终结果出炉:OPEC+同意从2024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将产量目标调整为4046万桶/日。俄罗斯和沙特自愿减产幅度保持在50万桶/日,OPEC+将去年10月和今年4月合计减产366万桶/日的协议延长至2024年年底;同时沙特将在7月实施额外100万桶/日的减产,额外减产将持续一个月,也可能会延长。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石油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
中国原油年产量重回2亿吨
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预计达2.05亿吨,是2016年以来首次超过2亿吨;天然气产量预计22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达1.9969亿吨,同比下降6.9%。这是2010年以来国内原油年产量首次低于2亿吨。
此后,国内原油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原油产量1.9亿吨,同比下降4%;2018年原油产量1.9亿吨,同比下降1.3%,下滑速度减缓。
2019年,中国原油产量扭转了2016年以来连续下滑的态势,比上年增长0.8%,达1.9亿吨;2020年,中国生产原油1.95亿吨,比上年增长1.6%;2021年生产原油1.9898亿吨,比上年增长2.4%
《报告》称,2022年中国的海洋石油产量将达5862万吨,同比增长6.9%,增产量占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海洋天然气产量达2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增量的13%。
《报告》预计,明年中国的海洋石油产量有望突破6000万吨大关,继续保持全国石油生产增量的领先地位;海洋天然气产量有望突破230亿立方米。
2022年,受油气价格大幅攀升带动,全球海洋油气投资大幅增长。其中,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有望达1672.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油气总投资的33.2%。亚洲和中东是投资最高的区域。
全球海上钻井工作量同比增长16.3%,全球近40%的工作量来自中国海域。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球海洋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约为63.8亿桶油当量,占全球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不含陆上非常规油气)的80%。全球海洋油气新建投产项目78个,占油气新建投产项目的41%;项目单位开发投资8.83亿美元/个,同比增长46%。
受高油气价格提振,2022年全球海洋石油产量27.1百万桶/天,同比上升0.9%;海洋天然气产量1.16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5%。
同期,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区块投标缓慢复苏。预计开展招投标48轮,已经授权区块110个。全球海洋油气并购交易规模创近年新高,同比增长130%。中东是并购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交易规模占比高达59%。
《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海洋油气投资继续增长,勘探活动继续回暖,海上新发现将引领全球油气新增储量增长,海洋石油产量稳步增长,海洋天然气产量稳步回升。
今年全球海洋油田服务的装备利用率,也达到2015年以来新高。移动式钻井平台、大于4000马力三用工作船和大于1000载重吨平台供应船的全球平均利用率,分别增长至63%、70%、70%。这是反映产业景气度的三大重要指标。
其中,中国的海洋油田服务和工程服务的装备利用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起重船高出42%。
我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及战略突破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5月25日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我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及战略突破作为重大成果正式发布。
页岩油是赋存在页岩基质孔隙或裂缝中的石油,属于最难开采的非常规石油资源之一。常规的石油开采,岩石储油的尺度可以达到厘米毫米级,但开采陆相页岩油需要触达地下几千米深度范围,在比头发丝还细很多的微米纳米级页岩孔隙中找油、产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光要找得到、看得清,还要钻得准、压得开、采得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致密油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石油“十四五”页岩油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执行项目长杨智说,相比北美海相页岩油,我国的陆相页岩油开发普遍面临几大难度,一是油质偏重,流动难度大,二是甜点范围小,预测难度大,三是是黏土含量高,压裂难度大,连续分布偏差,作业难度大。这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制约着我国陆相页岩油的规模效益开采。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陆相页岩油领域,创建了源内富集地质理论,创建了5大关键技术体系,形成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68件发明专利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一批重大勘探发现,正在建设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页岩层系整装油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开发示范基地,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以及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经过十年攻关试验,我国陆相页岩油从无到有,2022年中石油探区陆相页岩油年产量已突破300万吨。杨智表示,陆相页岩产油将开启新一轮“石油革命”,有望支撑起我国未来非常规石油的工业发展。
《2023-2028年中国石油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