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骨市场深度全景调研2023
人体骨骼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变化骨骼不仅外观形态结构变得比较复杂,不同骨骼的内部微观结构也有很大区别。 人体的骨骼数量为204~206块之间,数量不统一,不同人骨骼的外观结构也各不相同。仿生骨行业完成骨骼基本结构制造已是对现代制造技术的挑战。借助3D打印技术所制造出的仿生骨,既有密质骨的精准外轮廓,也有松质骨的精巧孔隙结构,能够从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等多个维度对人体骨骼仿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骨骼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构成人体支架、协助身体运动、保护关键器官、发挥造血功能、储存钙磷元素等重要作用。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肿瘤、外伤、坏死、先天畸形等一系列病因往往会导致大体积的骨缺损产生。
骨缺损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肿瘤、外伤、坏死、先天畸形等一系列病因往往会导致大体积的骨缺损产生。
仿生骨市场深度全景调研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世界范围内脊柱疾病、关节损伤、骨科创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分钟就有7人因交通事故导致严重伤残,每年约有1000多万骨缺损患者。骨缺损修复重建一直是国际临床难题。传统金属、高分子材料存在仿生结构不可控、力学性能不匹配、生物相容性差、无发育功能、运动错位、磨损等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没有生物学活性的假体,无法在人体内发育,不能与自然骨良好地融合,需要二次手术修复。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质流失和骨折成为了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220万人次的植骨手术,这极大地刺激了骨再生的相关研究。根据《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接近7000万,加上,我国各种关节炎重症患者超过8000万人,现有肢残患者约75万人,每年新增骨损伤患者约300万人,作为骨组织修复的人工骨材料,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骨修复材料包括天然骨修复材料及人工骨修复材料两大类。其中天然骨修复材料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脱钙骨基质四类。虽然自体骨为临床应用的“金标准”,但存在骨量有限、二次创伤及潜在并发症等问题,其他天然骨修复材料存在免疫排斥、疾病传播及伦理等问题,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随着患者对术后健康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患者的医疗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骨修复材料技术和产品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人工骨修复材料成为骨移植的新选择。
人工骨修复材料主要包括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口腔科骨植入材料和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材料,通过在理想的支架材料上复合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和促进骨组织修复的活性物质,在临床应用疗效方面能够实现人工骨修复材料对传统自体骨的取代。
随着人工骨修复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临床效果的持续提升,我国人工骨修复材料占据了三分之一份额,主要厂商有瑞邦生物、九源基因等,公司市占率达18%左右。在我国人工骨修复材料市场,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陶瓷)以及复合材料产品为行业内的相对主流产品。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仿生骨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分析:
仿生骨行业完成骨骼基本结构制造已是对现代制造技术的挑战。借助3D打印技术所制造出的仿生骨,既有密质骨的精准外轮廓,也有松质骨的精巧孔隙结构,能够从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等多个维度对人体骨骼仿生。
仿生骨行业市场的存在就决定了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存在的必要。而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都不充足,还有待开发。目前我国的康复医院中民营的比例已超过70%,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壁垒高、建设费用高等问题,民营医疗机构的采购周期短、更注重性价比,这将为国产外骨骼机器人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进步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将促进国内装备的更新换代,扩大医疗器械的市场容量。伴随着技术进步,我国不断采用高新技术,使医疗器械在灵敏度、适用性、早期诊断、微量分析、诊断治疗的特异性和有效率等方面得到大大提高,这势必将促进一大批老产品的提前退役,引发新的医疗器械市场需求。
报告对我国仿生骨的行业现状、市场各类经营指标的情况、重点企业状况、区域市场发展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着重对仿生骨业务的发展进行详尽深入的分析,并根据仿生骨行业的政策经济发展环境对仿生骨行业潜在的风险和防范建议进行分析。
想要了解更多仿生骨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仿生骨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