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养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生猪价格逐渐上涨 养猪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仍未改变
生猪价格逐渐上涨 养猪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仍未改变
(资料图)
自7月中下旬以来,生猪价格逐渐上涨。截至8月14日,生猪价格环比、同比均上涨。值得关注的是,养猪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仍未改变。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袁春兰表示,养殖端的压栏和二次育肥现象增加导致市场上阶段性供应减少。等到压栏的猪源开始陆续出栏,市场上的猪源供应又将充足。
根据各家猪企的7月份生猪销售简报,牧原股份商品猪的销售均价为13.81元/公斤,环比6月下降,为年内最低价,销量达到570万头,销售收入达到93.45亿元,环比上涨7.5%;温氏股份销量达到年内单月最高,收入环比增长1.99%;新希望生猪销量环比增长9.38%,收入环比增长5.37%。
从猪企的出栏量来看,养猪业去产能的节奏较慢。根据上海钢联我的农产品网数据,1—7月,18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达到8535万头,同比增长15.1%。
新希望认为,三季度是行业比较关键的观察点,三季度如果猪价一直低迷,行业压力会比较大,行情的走向还是要看产能减少的速度。如果7—10月行业内能繁母猪减少得比较多,那么公司下半年会适当复产。如果母猪产能减少的情况不乐观,公司对明年猪价预期比较悲观,就会放缓母猪的复产节奏。
温氏股份也表示,对于接下来的猪价走势很难准确预判,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猪价波动较大,扰动因素较多,猪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
养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应总体宽松,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养殖业陷入阶段性亏损。近期生猪供应过剩压力有所缓解,随着供需关系持续改善,预计猪价或企稳回升,但“供强需弱”的基本面没有变,短期内猪价缺乏大幅回升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生猪产能仍然处于高位。今年以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保持高位水平,1月份至5月份累计屠宰13495万头,同比增长9.9%,其中5月份屠宰量同比增长11%,4月份和5月份生猪屠宰量几乎与2022年和2023年春节消费旺季时屠宰量相当。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养猪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分析:
生猪价格是决定养殖利润的关键因素。生猪行业价格的波动与各种因素有关,包括现代生产方式的推广、政策的调整、天气因素、市场需求等。
从供给端看,1月份至6月份猪肉进口94万吨,同比增长16.5%。从需求端看,随着气温升高,二季度猪肉消费进入淡季,叠加暑期,尽管消费需求好于上年同期,但仍然总体较清淡。
国内的生猪养殖产业仍在现代化、规模化提升的黄金期,龙头公司的成长性仍然可期。而经过前期调整,当前生猪养殖板块的估值已在历史低位。考虑到猪价超跌反弹趋势可期、猪价高点及景气时长可能超预期,朱子君认为当前生猪养殖板块的配置重拾性价比。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生猪产能调控。国家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有力保障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或一定程度平滑猪周期波动。
生猪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的供应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国家在规模养殖、区域发展、设施用地、信贷扶持等各个方面出台诸多政策扶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保障猪肉供应,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近期,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信息预警,引导养殖场(户)适度合理调减产能,降低出栏体重,顺时顺势出栏生猪。督促各地继续稳定用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支持政策,在养殖亏损期间采取补贴、信贷、贴息等措施,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紧盯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加强监测预警,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规模,保持合理的产销上市节奏,避免在价格低位时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阻碍猪价回升,拉长亏损期。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抓紧抓实汛期畜禽养殖防灾减灾工作,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从投资角度来看,产能去化、猪价反转和盈利兑现仍是生猪养殖板块投资的核心逻辑。而猪价的短期超跌有望跟随大肥出栏抛压的释放及消费复苏的带动而得到逐步修复。
养猪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养猪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行业的发展环境、市场分析、竞争分析、产品价格分析、用户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主导驱动因素、行业渠道分析、行业赢利能力、行业成长性、行业偿债能力、行业营运能力、养猪行业重点企业分析、子行业分析、区域市场分析、行业风险分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相关的经营、投资建议等。报告研究框架全面、严谨,分析内容客观、公正、系统,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养猪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想要了解更多养猪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养猪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