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业内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来源: 互联网 2023-08-16 09:59:47

数据显示,到2030年,国内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挑战与机遇并存,诸多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州积极培育新型储能产业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培育新型储能产业,建成一批电化学储能电站、动力电池和储能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项目等,2022年该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亿元。

日前,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氢能、光伏电池等新型储能产业细分领域的强链补链延链;扩大锂电池制造规模,提升储能电子元器件产品供给能力,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企业参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项目;鼓励重点企业组建储能集团,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型储能产业园区。规划至2025年,广州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600亿元以上;2027年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是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孙翔表示,广州构建了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南方电网、鸿基创能、智光电气、儒兴科技等一批企业在特高压、燃料电池膜电极、高压储能、光伏电池浆料等领域掌握了全球领先技术,部分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下一步,广州将加快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项目资助机制,支持储能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融捷能源、时代广汽、巨湾技研、智光电气等一批储能重点企业围绕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布局,发挥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头雁效应”,集聚相关锂电池材料、电池制造企业,营造上下游协同共生的产业链创新生态。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如今,新型储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正在各行各业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的力度,重点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在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能力和提升电力系统的调整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与常规电力系统动态平衡等问题。据悉,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场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电源侧,主要应用于风力、光伏等绿色电站以及火电、核电的储能。二是电网侧,主要应用于调峰、调频、顶峰、备用的储能。三是负荷侧,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光伏、风电以及工商业用户的电力储能和应急备用电源等。

据《中国户储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应用场景分别为:集中式新能源配储37.9%,电网侧储能23.9%,共享储能18.8%,电网侧调峰/调频10.8%,用户侧储能3.5%,其他储能3.1%,分布式微电网储能1.7%,蓄热蓄冷新增装机量约69.5MW,占比约0.3%。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尽管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前景较好,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型储能的调用和盈利难题依然困扰着相关企业。此外,一些地方因财政资金困难,补贴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导致行业成本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缓慢。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提到,在已投产的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占比约94.5%。2022年新增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发展提速,占比分别达到3.4%、2.3%。此外,钠离子电池储能、二氧化碳储能、重力储能等新技术陆续开展示范应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据统计,2022年至今有30家左右非能源领域企业跨界储能,甚至食品、房地产企业也在加入。业内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到2030年将接近3万亿元。

新型储能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新型储能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新型储能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新型储能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关键词: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