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分析:2023科技创新行业深度调研分析
据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万家,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
从科技创新区域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5370家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约60%;2068家分布在中部地区,占比约23%;1167家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约13%;392家分布在东北地区,占比约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分布与工业增加值全国分布基本保持一致。
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未来,科技创新坚持市场导向,不断优化科研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集团所属5家企业入选国企“科改示范行动”试点企业,1家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为国有企业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树立科技创新标杆作出积极贡献。
在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之外,打造出超额业务奖励、重大客户变化激励奖,重大项目贡献奖励等“组合拳”,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收入组成,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科技创新营造出“努力拼搏”的氛围,建立一系列以业绩目标为导向,多元化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公司核心管理团队的创新创效能力,全员自我加压、自我驱动的意识和主动性显著提升。
瞄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趋势,创新引领科技前沿。中国中检所属中国汽研以标准为核心,围绕“安全、绿色、体验”三大技术领域,构建起从政策研究、产品研发到成果转化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
瞄准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在汽车指数风险测评领域、汽车测试装备开发、轨道交通领域、汽车动力系统开发等方面不断取得突出成绩。在智能网联、网络安全、通信与软件等新兴领域更是靠前布局,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创新助力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健康发展。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科技创新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
2023科技创新行业深度调研分析
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着力支持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发展。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创新方能体现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机械工业挂牌运行和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达260家,其中工程研究中心130家、重点实验室121家、创新中心9家,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及高校为支撑,辐射面较广、研究实力较为雄厚、功能比较完备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
今年,重庆市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1—6月新增科技型企业5849家、已通过审核的高新技术企业845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2.8%、76.9%。截至6月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8838家、6401家。
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实现突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推动人工智能等16个战略领域技术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亿元研发投入发明专利产出达到17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0亿元。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8个。
过去五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4位……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创新量质齐升,确立了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
到2025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万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到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达到15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0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超过60家,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未来科技创新市场展望
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产业链供应链所困,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突破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力突破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效率不高、产出不够、转化不畅等制约瓶颈。
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三个作用”相互贯通、各有侧重。科技创新是根本,决定着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
产业控制是关键,必须积极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安全支撑是底线,必须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筑牢“防”的底线、打造“攻”的实力,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发挥兜底托底作用,提升国家战略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国资央企真正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重器、强国基石。
未来科技创新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科技创新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科技创新行业报告由中研普华行业分析专家领衔撰写,主要分析了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同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趋势预测和专业的行业数据分析,帮助客户评估科技创新行业投资价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