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美容行业处于渗透率驱动的高景气周期
19世纪末至今,医疗美容填充材料朝着安全、有效方向发展,新材料对旧材料的替代多是由于安全问题、注射效果。基于安全性与有效性维度对填充材料分类,①以HA为代表的A型填充材料占市场主导地位;②以PLLA/CaHA为代表的B型填充材料与A型形成补充;③以PMMA/PVA为代表的C型填充材料应用不如其他类型广泛;④D型填充材料(可能完全可吸收+可能实现永久性增强效果)希望通过组织工程或再生医学产品形成新生胶原、ECM甚至再生组织,目前医美领域内仍处于空白,未来具备占据市场份额的商业化潜力。
展望:材料+技术+配方+定位等多维度创新
(相关资料图)
再生医美:将再生医学(通过使用细胞、天然或人工支架材料、生长因子或上述元素的组合来支持组织的自然再生修复的过程)技术和原理应用于医疗美容领域,从而获得预期的临床美容效果的交叉学科。基于再生医学技术作用机制,产品材料部分重点介绍当前学术研究前沿领域干细胞疗法、生长因子(PRP+外泌体)与生物材料(脱细胞真皮基质)。
产品材料:朝着理想填料演进,但商业化周期或较长。①干细胞与外泌体尚处基础与临床研究阶段,且科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尚有较长流程,预计干细胞产品商业化周期较长;②海内外ADM商业化进展较慢,Allergan有两款再生医学产品布局,国内唯一获批的三类械可植入微粒化ADM材料为远想生物旗下爱缇恩;③PRP于医疗美容领域在美国、日本均有较多应用案例,于国内医疗领域亦有制备器产品获批,医疗美容领域的商业化周期或短于其它类型再生产品。
技术赋能,原料差异化。波士顿咨询预计未来5年内合成生物学将在产品替代/优化、工艺改进等两个层面对美容领域产生影响,上游原料公司与中游品牌商通过自研/投资合作等方式布局合成生物学,未来合成生物学赋能下的差异化原料或有望成为美妆品牌竞争壁垒之一。
配方创新,效果差异化。生物材料创新周期较长,而配方层面对不同材料组合亦可实现微创新,如濡白天使(A类+B类)相对艾维岚(纯B类)增加即刻填充效果。参考监管动态与海外新品,未来配方组合有望进一步丰富以优化注射填充/皮肤美容效果,包括①A类+B类(艾尔建HarmonyCa核心成分HA+CaHA)、②A类+A类(如HA+PDRN、HA+重组胶原蛋白)、③A类+“X”(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等。
需求挖掘,定位差异化。嗨体系列产品精细洞察市场需求,已成为差异化定位典例。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经验与当前国内市场需求,预计:①玻尿酸适应症将趋于精细化(由鼻唇沟拓展至脸颊/唇部口周/下巴/下颌线/眼周/全面部等)与多元化(耳周/头部/手部/胸部/臀部等非面部美学需求增加或将驱动供给增量);②肉毒素医美+医疗领域适应症拓展(艾尔建近3年医疗用途肉毒素收入占美学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
增量赛道:政策、供给驱动。①重组胶原:2021年起重组胶原政策相继出台,行业标准化、规范化进程提速;继薇旖美后,2024年起重组胶原蛋白三类械产品有望陆续获批。②水光:2021年以来水光针合规化加速,包括纯HA型水光针三类械监管分类明确、复配型水光针按照药械组合产品判定程序界定管理属性;水光针竞争关键在于安全性(三类械)与效果(成分功效与维持时间),伴随复配型水光针监管分类政策落地,未来功效更为丰富的复配型水光针有望对一二类械甚至妆字号产品形成替代。③减重:2023年7月国内首个获批减重适应症的GLP-1受体激动剂华东医药利拉鲁肽注射液获批,减重市场GLP-1R赛道开启。
19世纪末至今,填充材料历经三阶段:免疫原性材料时期(以液体石蜡/植物油/羊毛脂/蜂蜡等为代表);永久性材料时期(以液体硅胶为代表);短效/半永久材料时期(以胶原蛋白/透明质酸/PMMA/PLA/CaHA等为代表)。填充材料朝安全、有效方向演进:新材料对旧材料的替代多是由于安全问题(炎症/肉芽肿/栓塞等并发症)、注射效果(自然度/维持时间等)。
理想填充剂评价维度:安全性(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残留);有效性(即刻填充、外观自然、长效维持);操作性(操作方便、储存便利)等。
基于安全性与有效性对填充材料分类:A型填料(生物可吸收、暂时性填充)占主导地位;B型(生物可吸收、半永久)与A型形成补充;C型(不可生物吸收、永久性且不可逆)由于注射难度与并发症,应用不如其他类型材料广泛;D型(可能完全可吸收+可能实现永久性增强效果)具有未来占据市场份额的商业化潜力。
全球主流医美市场项目由注射类等非手术主导。ISAPS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主流医美市场项目结构中,非手术类占比大多超过50%,且非手术中以肉毒毒素、透明质酸为代表的注射类占比靠前。
美国医美市场:2005年以来肉毒素/玻尿酸持续居垄断地位,CaHA/PRP/PLLA体量仅次于肉毒素与玻尿酸;2015年后ADM(脱细胞真皮基质)与AAM(脱细胞脂肪基质)亦出现在统计中但体量较小;动物源胶原蛋白逐步退出市场。
肥胖人口增加与体重管理意识驱动,体重管理产品市场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生活标准的改善与运动缺乏导致近年来肥胖人口快速增长,2017-2021年中国肥胖人数以4.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至229.9百万;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出厂价口径)由2016年的3亿增长至2021年的21亿,年复合增长率47.6%;未来伴随肥胖人口增加、体重管理意识提升、新型体重管理解决方案出现,预计至2026年中国体重管理产品市场规模将以39.5%的复合增速增至111亿。
非手术类体重管理方式风险相对较低、创伤更小、恢复时间短,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趋势。1)无创类:利用冷冻、超声、射频等技术原理,在体外非侵入式的进行身体塑形减脂,通常需要数月才能显现效果,相关产品有酷塑/优立塑/塑可秀等。2)微创类:注射给药方式进行体重管理,包括溶脂针和GLP-1受体激动剂;溶脂针核心成份去氧胆酸可有效溶解脂肪细胞膜并导致脂肪细胞分解,并由淋巴系统通过代谢排出人体外;GLP-1受体激动剂的主流成分为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通过抑制食欲及食物摄入来诱导减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