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储能业务首次突破百亿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20GW
储能被视为“双碳”落地的重要抓手。随着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澎湃发展,对电网的考验愈发严峻:电网追求的是可靠性与稳定性,这恰好是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的软肋,借助储能正好可以解决间歇性发电、高波动发电、错配发电。
(相关资料图)
受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储能赛道业绩增长喜人。
阳光电源储能业务首次突破百亿
受益于光伏新增装机爆发,光伏逆变器厂商阳光电源实现业绩暴增。8月7日晚间,阳光电源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300亿元,同比增长112%—144%,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0亿元—45亿元,同比增长344%—400%。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阳光电源的盈利水平实现超高速增长。按业绩预告计算,今年第二季度,阳光电源的归母净利润为24.92亿元—29.92亿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
阳光电源还是储能龙头之一。去年,公司的储能业务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1.26亿元,相较2018年的3.82亿元,四年时间增长25.44倍。
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公司的销售规模亦同步扩大。当期,公司实现营收402.57亿元,同比增长66.79%;归母净利润35.93亿元,同比增长127.04%。
截至目前,阳光电源主要集中在光伏和储能行业,2022年,上述两个行业营收分别为272.46亿元、101.2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67.68%、25.15%;产品主要覆盖光伏逆变器等电力转换设备、新能源投资开发、储能系统、风电流变器、光伏电发电以及其他六类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39.04%、28.82%、25.15%、3.63%、1.55%、1.8%。
除了是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龙头外,阳光电源储能业务也发展迅速。公司储能业务专注于锂电池储能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可提供储能变流器、锂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设备,实现辅助新能源并网、电力调频调峰、需求侧响应、微电网、户用等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是全球一流的储能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公司的储能系统广泛应用在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众多国家。
数据显示,2022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26亿元,相比2018年的3.82亿元,4年时间增长25.44倍,规模实现暴增。
我国储能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据《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新增的新型储能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的市场占有率为3.4%,仅次于锂电池储能。
今年1月份-6月份,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产量超过75.0GWh,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出口比重超过55%。
而除储能电池外,电力储能装机规模、新型储能项目数量等也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报告》,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70.2GW,同比增长44%。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48.5GW,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20GW,新增投运规模超过去年全年。
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空前活跃,新型储能项目数量是去年同期2倍多,新增规模达到去年全年的70%。其中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40余个投运,2倍于去年全年水平,规划、在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包括碳酸锂、磷酸铁锂等多个锂盐产品近期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走低。以储能型磷酸铁锂为例,8月7日报价8.4万元/吨,自7月25日从9万元/吨持续走低以来,已累计下跌6.67%。拉长时间线来看,自年初以来,储能型磷酸铁锂价格已累计下滑45.81%。
伴随着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的装机规模持续走高,配套的储能市场需求同样也在快速释放,二者的有效结合,将成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储能领域,尤其是磷酸铁锂等电化学储能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很可能市场容量会接近甚至会超过动力电池的市场容量空间。
预计2023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GW,所以下半年储能产业还会维持高速增长。而电化学储能作为应用范围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储能技术,正在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其中,锂离子电池凭借优异的成本及实用性,将占据绝对比例,可以持续关注相关赛道主要成本(锂价)下降带来的业绩利润增长。
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储能分会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新型储能7月研究简报》显示,储能市场持续火热,7月储能系统招标规模创历史新高,分会共统计到储能招标项目252个,总规模达到15.8GWh,环比增长1%,同比增长425%。
2023中国新型储能总规模达到15.8GWh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已成为储能规模化发展第一线。不过,在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新型储能规划与实际装机的数量差距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储能系统调节作用;市场机制不健全,新能源配建储能的实际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待解。
上半年,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北五省区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2GW/4.71GWh,占其去年全年的76%。截至2023年6月底,西北五省区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00GW/11.25GWh,近五年复合增长率(2017-2022年)达109%。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宁夏、新疆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97万千瓦/391万千瓦时和122万千瓦/313万千瓦时,位列全国前五。
自2022年以来,西北五省区已经有20余个新型储能百兆瓦电站投运,规划在建百兆瓦项目达130余个,西北五省区合计规划目标规模达24GW。
项目类型上,西北五省区新型储能项目以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应用为主,占各省累计装机的90%以上;技术路线上,除锂电池之外,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以及飞轮等短时储能技术均有较为明确发展规划。
资料显示,西北地区大多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一、二类地区。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表示,西部是个重要的新能源输送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发展场景。
在政策推动下发电侧储能发展迅猛,成为国内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项目经济性差、商业模式不清晰一直制约着发电侧储能的规模化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评估不同场景下发电侧储能的真实价值,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并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发布了《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简称《研究》)。
《研究》指出,尽管目前储能技术众多,但不同储能技术性能差异较大,尚不能同时满足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等要求。此外,国内储能财政补贴政策力度小,可参与的电力市场及获取的收益十分有限,大部分新能源配储无法获得市场收益。
《2023-2028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