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发布大米出口禁令国际米价飙升 2023年全球大米产量将创新低
印度、阿联酋、俄罗斯相继发布禁止大米出口的命令。 此外,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跃升至近11年来的最高水平,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相关资料图)
多国发布大米出口禁令国际米价飙升
这三个国家最近禁止大米出口,禁令是从7月20日开始的。当时印度宣布,为了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禁止出口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以外的大米,这将立即生效。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米是全球约一半人口的主食,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占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的40%以上。 印度禁令引发多国大米抢购,推高大米价格。
紧接着,当地时间7月28日,阿联酋决定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包括7月20日后从印度进口到阿联酋的大米,并适用于所有大米品种,包括糙米、整精米或半精米米 。
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还宣布,继续暂时禁止国产大米和碎米出口,直至今年12月31日。 俄罗斯此次大米出口禁令于2022年7月1日开始,原有效期至同年12月31日,后延长至今年6月30日。 现在,出口禁令已延长至今年年底。
虽然去年我国稻米进口量(619万吨)首次超过进口关税配额(532万吨),但今年上半年稻米进口量大幅下降至仅181万吨,同比减少49.6%。
国际粮价难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业内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大米进口总量将维持低位。 但受已形成的消费习惯影响,我国精米进口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 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国际大米进口价格持续大幅高于国内大米,那么粮源调整势在必行,这也将改写我国大米进口格局。
2023年全球大米产量将创新低
极端天气等因素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东南亚地区2023年4月以来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泰国、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下调年内大米出口量预期。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认为,全球大米产量可能在2023年创下20年来的新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稻谷连年丰产,且库存充裕,因此不具备大涨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大米自给率高,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进口数量有限。
据中华粮网报道,我国稻谷产量自2011年跨过2亿吨大关,至2022年12月来一直都保持在2.1亿吨左右的高位,而且2013~2019年间,由于稻谷产需过剩,相关部门连年启动最低价收购,七年间最低价稻谷收购总量超过了2亿吨,自2017年开始,国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最低价稻谷去库存政策。
虽然2022年我国稻谷及大米进口量达到619万吨,首次超过进口关税配额的532万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进入大米进口紧缺的状态。
进入到2023年,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月报,2023年6月份稻谷及大米进口量仅有17万吨,同比下降74.6%;2023年上半年稻谷及大米进口量181万吨,同比下降49.6%。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大米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随着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弱,截至6月28日,进口米到港完税价已经明显高于国产同等级大米,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不再,导致我国进口大米需求减弱。广东早籼米批发价3710元/吨;而5%破碎率大米的到港完税理论价格,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分别为4307元/吨、4188元/吨、4037元/吨,分别比国内高597元/吨、478元/吨、327元/吨。
从进口大米消费结构上而言,我国大米进口来源国相对多元。从进口大米的市场占有率来看,2023年上半年,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分别占38%、20.8%、11.9%、11.8%、8.1%和8%,总体上比较均衡。
此外,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对于越南等国而言反而迎来了大米出口的发展机会。前几日,越南人民网发表多篇对大米出口乐观的报道,并指出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禁止大米出口是越南大米的黄金机会,因为大米出口的需求和价格与日俱增。同时,越南国内大米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其需求。
另据报道,泰国商务部部长周一表示,泰国正受益于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没有理由停止该国的出口,因为该国有足够的产量满足出口和国内消费。
今年五常大米会减产几何?
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五常市自8月2日起连续多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造成境内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河流均超过汛限水位,多个乡镇受灾。
官方资料显示,五常市是哈尔滨下辖九县(市)中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也是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2022年,五常当地的大米年产量为192万吨。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日公布数据,截至8月3日,北京、天津、河北等14个受灾地区的保险机构收到保险报案14.36万件,其中,农业保险报案有1.43万件,估损金额5.42亿元。
中国水稻育种获重大突破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大国,双季早稻为中国水稻生产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都发挥重要作用。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5千公顷,全国早稻总产量2812万吨,全国早稻单产5.91吨/公顷。
目前中国所有的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由于早籼品种品质较差,极大部分都只能作为储备粮、工业用粮或饲料使用。长期以来,品质优良的双季早粳品种在中国水稻生产中是一个空白,主要原因就是未能培育出能够用于生产的双季早粳稻品种。
经过科研和推广人员持续几十年的努力工作,“籼改粳”在晚稻生产中已取得良好进展,稻米品质有效改善,农民收益显著增加,但一直没有培育出能用于农业生产的早粳稻品种。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指出,此前,由于中国种植的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国家设立的早稻品种审定只有早籼组。2021年“中科发早粳1号”培育成功后,面临着无法进行新品种审定及后续推广的实际困难。
得知早粳稻成功培育后,中国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该部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有关负责人到遗传发育所进行调研,商讨推进优质高产双季早粳稻试验工作方案。2022年1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组织专家对《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粳品种自主试验方案》及《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粳品种审定标准》进行论证,并通过该试验方案和品种审定标准,顺利完成中国首个早粳稻审定途径的开通。
《2023-2028年大米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