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米出口禁令 波及全球数百万人 这一国最受影响 波及替代小麦的价格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近期印度政府出台了对部分大米的出口禁令,哪些国家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分析指出,印度对除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实施的禁令可能会影响全球数百万人,其中亚洲和非洲的消费者受到的影响最大。
对比印度和其他大米出口国的出口量可以发现,自2020年以来印度大米的出口量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远超其他出口国。巴克莱银行最新的报告指出,部分东南亚国家受到的打击可能较为严重。
(资料图)
巴克莱银行指出,在马来西亚,大米供应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而印度大米在其大米进口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大。禁令之下,马来西亚可能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国家。
在新加坡,当地食品局表示,2022年印度大米约占新加坡大米进口的40%,而此次受禁令影响的大米约占新加坡进口大米的17%。
此外,新加坡食品局还称,已经联系印度当局寻求禁令豁免。为了应对大米供应链中断的情况,新加坡会采取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从30多个国家进口。
巴克莱银行还指出,大米在菲律宾消费者价格指数中所占的权重最高,因此,菲律宾可能成为受全球大米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国家。
除了亚洲,许多非洲和中东国家也容易受到影响。惠誉解决方案旗下的BMI研究机构表示,高度依赖从印度进口大米的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中东和北非地区,特别是吉布提、利比里亚、卡塔尔等国。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受禁令打击的国家已经在面对高昂的食品通胀。分析指出,这一禁令体现出了厄尔尼诺的影响,极端天气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继续影响全球农作物的产量。
美国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所全球策略师 盖瑞·施罗斯伯格:厄尔尼诺现象的回归,加上更广泛的气候变化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使得通胀再度走高。我认为这是极具破坏性的,尤其是对那些消费型国家来说。
纵观历史可以看到,印度政府非常重视食品价格的上涨。而近期,印度反对派确实在利用大米价格的飙涨来攻击莫迪政府。因此,国际马铃薯中心(CIP)亚洲区域负责人表示,短期内,印度政府取消出口禁令的可能性非常低,禁令可能至少会持续到明年四月的印度大选。
国际米价飙升,国内米价市场行情如何?
上周,印度宣布禁止国内一部分大米的出口,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价格上涨的担忧。印度的禁令也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的恐慌性采购,一些国家的居民也开始囤购大米,这更加推高了大米价格。目前,全球大米价格徘徊在11年来高点附近。
印度、阿联酋、俄罗斯三国接连发布禁止大米出口的指令,并适用于所有大米品种,包括糙米、全精米或半精米。这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禁止粮食出口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有利于在特定阶段稳定国内市场价格,推高国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出口国的信誉,丧失全球粮食市场份额。
国内米价市场行情
目前国内稻谷价格和全球价格一样在上涨。南方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94%左右,6月中下旬以来,南方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使处于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的早稻面临“雨洗禾花”的高风险,有可能影响早稻产量和品质。不过我国水稻产量连续多年产大于求,库存充足。
印度禁令将有助于确保印度国内市场大米的充足供应,进而缓解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中国大米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大米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分析
粮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联合国多个机构此前联合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世界预计仍有近6亿人长期食物不足。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生产国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20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40%以上,受本次出口禁令影响的大米出口量约1000万吨。
此前印度就已经寻求收紧部分大米品种的出口。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曾禁止碎米出口,并对白米和糙米征收20%的关税。一些商店规定了大米购买限额,另一些借机提高了大米价格。
需求方面,大米是全球约一半人口的主食,亚洲消耗了全球约90%的大米供应量。目前,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出口价已升至2021年以来的最高位。
上半年大米进口市场现状
截至6月28日,进口米到港完税价已经明显高于国产同等级大米,导致进口需求减弱。广东早籼米批发价3710元/吨;5%破碎率大米的到港完税理论价格,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分别为4307元/吨、4188元/吨、4037元/吨,比国内高597元/吨、478元/吨、327元/吨。
今年上半年,我国大米进口的突出特点是,进口量同比大降、进口单价上涨。据海关数据显示,1-6月,我国累计进口181万吨,同比减少49.6%;平均单价3603元/吨,同比上涨33%。
从月度进口价格来看,除5月份环比小幅回落外,每月均呈逐级抬升之势。从1-2月份的3393元/吨升至6月份的3925元/吨,年内上升535元/吨,升幅15.77%。
高端大米品牌化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物流运输的方便快捷,人们对于食品种类的选择方向扩大,相对青睐于更加精细化、健康化、营养化的食品。大米人均消耗量将有所减少,我国大米行业未来发展将趋向品牌化、餐饮化、功能化和食品化。
大米是中国居民的主要口粮之一。近年来水稻连年丰收,每年产量2亿多吨,水稻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问题,“稻强米弱”格局持续多年,大米加工企业普遍经营艰难。如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中高端大米的消费需求增加。
由于高端大米的售价相对较高,生产效益要好于无序竞争的低端大米,因此,加工企业生产高端大米的热情也在提升,这为优秀大米品牌提供了有利土壤。近年来,“北大荒”、“金龙鱼”、“福临门”、“华润五丰”、“葵花阳光”等大米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全球食品价格数据库提供商Mintec预测,全球大米库存预计将在今年年底触及六年来的低点。此外,由于小麦可以作为大米的替代品,因此大米供应短缺还可能会波及小麦的价格。
新麦上市以来,价格震荡稳中走高
新麦上市以来,价格震荡稳中走高,而夏季是面粉消费淡季,利空小麦市场价格。据调查,全国面粉企业开机率在50%左右。
目前小麦购销市场较淡,供需双方博弈,小麦价格以稳为主,市场主流价格维持在1.40元/斤左右,新陈基本同价。
据中华粮网监测,截至7月24日,主产区新麦粮库挂牌收购价小幅波动。其中,江苏新麦收购价每斤1.38元,较前一周五升高0.7%;安徽每斤1.37元,与前一周五持平;
湖北每斤1.41元,较前一周五降低1.4%;山东每斤1.41元,较前一周五升高0.7%;河南每斤1.42元,较前一周五升高1.4%;河北每斤1.41元,与前一周五持平。
陈麦价格基本稳定,局部涨跌,幅度0.5-1分,价格范围每斤在1.37-1.44元,每斤均价1.407元。
受国内外小麦价格及国内面粉企业需求因素影响,国际小麦进口量大幅增加。一方面,国际小麦具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面粉企业需要进口优质专用小麦来满足加工需要。
据海关总署统计,6月份进口小麦82万吨,同比增加58.7%,上半年累计进口小麦801万吨,同比增加62.1%。
供给方面,随着小麦价格进入整理期和新季玉米上市,贸易商和农户惜售心理有所松动,市场粮源增加。
需求方面,预计进入8月以后,面粉开机率将会季节性回升。预计小麦价格将总体保持平稳,优质品种走势偏强,优质优价特征较往年更为明显。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
小麦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今年受河南等地“烂场雨”天气影响,小麦单产水平下降,但种植面积增加,小麦总产略降,整体保持较高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059千公顷(34589万亩),同比增加145.6万亩,增长0.4%;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834.3公斤/公顷(389.0公斤/亩),同比减少78.0公斤/公顷(5.2公斤/亩),下降1.3%;小麦总产量13453万吨(2691亿斤),同比减少122.6万吨(24.5亿斤),下降0.9%。
今年新麦开秤价在1.30-1.35元之间,同去年相比,价格下降,农户普遍存在惜售情绪,市场收购进度整体较慢。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7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3800万吨,完成预计旺季收购量的六成左右。
惜售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于芽麦农户,无法接受较低的芽麦价格;二是对于标品小麦农户,看涨市场预期。
中国小麦种植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新疆、陕西、湖北、甘肃、四川等省域,河南、山东、安徽常年稳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前3。
其中,河南省小麦主产区为:驻马店市、周口市、南阳市、商丘市、新乡市;山东省小麦主产区为:菏泽市、德州市、聊城市、济宁市、潍坊市;安徽省小麦主产区为:阜阳市、宿州市、毫州市、滁州市、蚌埠市。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小麦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分析: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小麦进口数量为996万吨,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19万吨,同比增长1.9%。
分月度来看,2022年中国小麦进口数量于1月达到峰值,为151万吨,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1万吨,同比增长0.6%,去年同期进口数量为150万吨,累计到2022年1月进口数量为151万吨,同比增长0.6%。
2022年中国小麦进口金额为383694.8万美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75906.2万美元,同比增长24.6%。2022年中国小麦进口均价为385.24万美元/万吨,2021年中国小麦进口均价为315.03万美元/万吨。
分月度来看,2022年中国小麦进口均价于10月达到峰值,为416.69万美元/万吨,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74.79万美元/万吨,去年同期均价为341.9万美元/万吨。
小麦产业上游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小麦收获机等。种子是种植优质小麦的基础,研发出更高质量小麦,使其可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增强产业竞争力,占据小麦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农药、化肥与机械的投入,关系到了小麦存活率以及播种收获效率等问题。
小麦的下游产业包括面粉、酿酒、饲料等行业,小麦的下游应用行业十分丰富,为小麦的价值增值提供了良好平台。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小麦产业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小麦的整体产量增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与很多世界农业大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生产效率偏低,对于我国小麦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存在一定的制约;二是:研究成果普及速度较慢,不仅受到较为分散的产业布局影响,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偏低也限制了更先进高效的小麦产业农业技术快速普及。
不断地对小麦产业农业技术技术进行更新,这也是当前我国需要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把田间的管理以及绿色栽培等多种技术优势相互结合,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提高小麦的品质,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是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
想要了解更多小麦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小麦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