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创新发展 “机器人+”聚焦重点领域、典型场景应用
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创新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重要机遇期,在人工智能、新型传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多种技术融合驱动下,机器人加速向智能化演进。
一方面,3D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等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大幅提升机器人决策能力。
另一方面,多维传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人感知能力,由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全域感知升级。
互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一批科技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整合产业资源,加快推出创新产品,深度参与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牵引下,机器人应用正加快拓展并不断走向纵深。工业机器人正在从过去主要从事搬运、上下料等简单操作,向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的精密加工场景拓展。服务机器人自主移动水平快速提升,各种无接触服务场景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特种机器人灵活性、机动性不断增强,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大大提升。
国家将加快机器人应用标准研制与推广
针对特定行业准入要求,加强机器人特殊安全要求和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开展机器人新产品通用技术规范、模块化设计与制造、应用安全与可靠性等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器人新兴技术领域专有安全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机器人伦理相关标准规范。加强标准应用实施。推动机器人应用标准国际化合作。
依托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建立跨行业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合作机制,加强跨行业应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推动跨行业标准互采。开展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工艺流程和专用算法模型、融合设备接口、应用数据安全、人机交互安全等标准的研制与推广。
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建设家用、商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化应用体验中心,提升用户体验,扩大产品消费和推广。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备机器人应用技术标准试验验证、质量检测、创新孵化等能力的试验验证中心,加大应用数据积累,提升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水平。
“机器人+”聚焦重点领域、典型场景应用
未来将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支持一些新兴领域探索开展机器人应用,包括如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等经济发展领域,如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社会民生领域。
面对传统制造业的典型应用和对于养老服务的新兴领域应用探索,对多领域下游的布局,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有望从2020年246台/万人迅速爬坡至目标水平的500台/万人,市场空间也将随之翻倍,下游需求扩张将对机器人产业链产生持续大量的需求。
一是构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共建机器人应用创新联合体,支持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人机交互等产业链等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建设应用体验中心,扩大产品消费和推广;
三是加快机器人应用标准研制与推广,加强标准应用实施,推动应用标准国际化合作;四是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时间;五是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
未来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深圳、广州、苏州分别有机器人相关企业4.08万家、3.69万家、2.93万家,排名前三,此后依次为上海、成都、北京、东莞等城市。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近三年一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但基础资源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布局,融合应用深度拓展。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超算、智算、云算协同发力,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