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抗过敏药行业市场份额 中国抗过敏药市场销售状况_世界滚动
过敏反应即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是一种免疫病理损伤过程。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而过敏性鼻炎作为过敏疾病中的主要类型,据《中国过敏学会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2018年版)》,过敏性鼻炎(AR)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世界各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影响全球10%~40%的人口。
(资料图片)
过敏的症状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睛发痒、流眼泪、皮肤发痒、皮疹和嘴唇、面部或舌头肿胀,严重时的反应是喉咙与气管肿胀、喘息和昏迷。
对过敏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去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就要使用药物来减轻了症状。防治机体因各种抗原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花粉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为抗变态反应药物,又称抗过敏药物。
目前市场上用的抗过敏治疗药有组织胺、皮质以及类固醇、通鼻塞药与孟鲁司特,并且这些药物有很多类型的,有片剂、胶囊剂、吸入剂、外用乳膏与油膏和注射剂。
从产品类型与技术发展方面来看,抗过敏药的有口服与外用的,而口服药品是目前主要的产品类型,在2020年销售额占比是百分之八十八点九十三,最早的口服药是扑尔敏、息斯敏,到之后二代的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开瑞坦),还有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片、依巴斯汀等。而在口服药物里,抗组胺药物是主要的品种。
这是因为抗组胺药针对组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有疗效,并且在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不过抗组胺药物有很多不良反应,例如嗜睡、心脏毒性、致畸。所以正确合理地掌握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对于提高疗效与保护患者健康有必要的。
抗过敏药市场销售状况
在中国,过敏症的发生率与国外相近,有2.7亿人受到不同程度过敏症的干扰。尤其是生活在沿海或高寒地区的人群,有数亿人患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且该病的发病率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对于中重度过敏性疾病,药物是唯一的治疗方式。
中康CMH数据显示,在2017年至2022年第二季度统计期内,以季度为标,不区分品牌,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全国零售市场销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每年的4月至9月出现销量高峰。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国内抗过敏药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
从纵向时间来看,以第二季度作为参考指标,西替利嗪销量连年增长,特别在2022年第二季度,单季度销量达到0.54亿元,同比增长17.39%,增速显著高于往年。
销量创新高的还有氯雷他定。在2022年第二季度,氯雷他定单季度销量达到3.98亿元,同比增长11.80%,销量创下近五年内季度最高。
销量新高之下,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在社交平台同样热度高涨。有网友称自己为“西替利嗪人”“氯雷他定人”,要依靠药物“续命”;有人感叹称“靠氯雷、孟鲁司特钠、西替利嗪续命的日子啥时候结束”。
该两款药物畅销并非偶发。从整体大类来看,据京东健康向中新经纬提供的数据,包含OTC喷剂、OTC药、处方药的大类抗过敏药物销量在2022年8月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0%。
抗过敏药行业市场份额
抗过敏药市场竞争激烈,在国际市场上,抗过敏药供应商主要有强生、Sanofi、Merck、Teva、GlaxoSmithKline等,由于多数抗过敏药过了专利期,市场上存在的仿制药生产商较多,因此抗过敏药市场相对分散。抗过敏药主要是非处方药,销售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其中线下是抗过敏药主要销售渠道。
从产品销售渠道来看的话,目前是线下与线上,而其中线下是比较主要的应用,在2020年产品占比是百分之八十五点二十四,在线下渠道都是零售药店与医院,同时抗过敏药品是非处方药,所以其在零售药店的销售收入渠道占比超过一半了。
抗过敏药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过敏潜在患者数量庞大,目前市场仍处于培育期,抗过敏药物行业发展缓慢,且市场发展规模较小,仅由三四家企业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抗过敏药物研究对于技术、人才、资金要求较高,行业进入难度较大,但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们对抗过敏药行业进行了长期追踪,结合我们对抗过敏药相关企业的调查研究,对我国抗过敏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赢利水平与企业发展、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抗过敏药行业的前景与风险。报告揭示了抗过敏药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想要了解更多抗过敏药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国内抗过敏药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