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城行业市场深度研究 中国产业新城项目建设现状及投资分析
以产业为先导、以城市为依托,建设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城区,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科技新城是指在城市副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城市生活配套为支撑,形成功能复合、高效统一的城市区域。
(相关资料图)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中国产业新城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显示:
产业新城行业市场深度研究 中国产业新城项目建设现状及投资分析
在经济转型、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运营商协同打造产业链、创新链、投资链和服务链,推动各园区新兴产业能级提升,强化以投带招、以招促投、投招联动,通过资源整合对园区开发运营主业进行赋能,助力区域实现高水平产城融合。
随着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态建设要求提高,以及新区数量不断增多,新区发展也遇到瓶颈,不能简单延续过去大量增加投资、不断引进项目、依靠国家政策的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产业与经济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器和加速器。因此,各地政府一方面落实区域战略,对全市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划分;另一方面下大力打造主题产业园区,将产业生态园打造成为新主体的集聚区、新功能的融合区、新服务的示范区、新基建的先导区、新治理+的实践区、绿色发展的标杆区,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产业项目及资源集聚呈现明显趋势,产业园区运营商基于其产业认知能力和号召力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持续强化产业特色,营造产业生态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产业新城行业招商
产业新城行业招商方面,随着产业新城的遍地开花,传统全民招商、广撒网式招商的方式效率日趋低下,运营商积极改变思维,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构建资深招商团队;
此外,运营商积极借助大数据平台及合作伙伴,精准对接细分产业,深入产业圈层,挖掘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企业,为载体和企业画像,达到精准匹配。产业新城行业对于一些资源禀赋并不明显的项目,运营商积极引进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来提前搭建良好的产业氛围,以吸引龙头企业入驻。
产业新城行业运营
从产业新城的运营商在进行产业定位时,不仅通过与国际知名的产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其项目进行合理产业定位,而且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通过自建产业研究平台的形式,来持续产业新城发展趋势,以增强自身对产业的判断力,从而更加熟悉产业发展脉络。
此外,产业新城行业项目对龙头企业引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基于长期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定位越准,项目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就更强,这样能更好地实现项目顺利落地。
东莞松山湖产业新城发展现状
自全面启动建设以来,松山湖科学城蹄疾步稳,迅速起步成势,科创因素不断汇聚,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项目扎实推进,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串珠成链,海内外英才纷至沓来,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完善,集中度、显示度进一步显现。
作为广东首批省实验室之一,五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焦科技创新,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探索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合作、推进科普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突出成效,探索出一条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成为院地合作的又一成功探索。
2019年,东莞与中科院达成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共识,在这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历经四年,当年的种子在松山湖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的呵护下,已经生根发芽、慢慢茁壮成长。
集聚了包括赵忠贤、田刚、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等一批院士专家和4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长期在此开展科学研究,推动重大原创成果频频惊艳刷屏,科技成果不断加速转化落地结出硕果,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2022年,松山湖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2.3%,远远超过世界创新型国家3%的水平,是全国5倍、全省3.8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5家,累计获国家授权专利3.88万件,PCT专利申请1663件。新征程击鼓催征 新使命时不我待。着眼于国家所需及东莞所向,松山湖科学城充分展露着力推动平台跃升,加速向科学进军的发展雄心。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例,自2020年揭牌以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以“创新创业不夜城”为目标,已加速成为东莞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优质载体。2022年,社区举办清华三创大赛、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创新创业活动50余场,已吸引近4500名人才常驻于此,其中9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25—35岁青年人才占比近70%,显示出澎湃发展的活力。
广州市产业新城发展分析
白云区广州设计之都二期以园区CIM平台为核心,聚焦CIM平台园区扩展、绿色低碳和建筑产业互联网,强化智慧园区、智能建造、智慧市政设施、智慧车行、智慧安全管理等七大应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国产BIM技术综合应用,装配率达到AAA级标准,实现装配式与数字化设计的有效融合,全面建设绿色三星级建筑集群标杆,高标准打造全市“新城建”创新综合体。
黄埔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以中新知识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为主,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为辅,依托智慧城市、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和智能建造,积极推动“新城建”平台经济和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在园区集聚。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入驻企业共20家,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入驻企业共4家。
海珠区人工智能与新城建融合发展产业园依托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整体规划,积极推进琶洲智慧园区项目建设,琶洲智能网联汽车、“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与“新城建”融合发展产业园。其中车城网琶洲示范项目已完成上线和初步运行,开通2条自动驾驶便民服务车线路,全长约20公里。
产业新城行业报告对中国产业新城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产业新城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未来,产业新城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2-2027年中国产业新城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