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运动项目发展难点及优化路径
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往往与城市旅游空间相融合,成为举办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物和城市专业化的休闲中心,是城市旅游和市民休闲的重要吸引物。北京的鸟巢、英国的温布尔顿、新加坡的F1赛道都成为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重要体育景观旅游吸引物。
很多城市的水上运动公园由于缺乏有效营销、缺乏旅游功能衍生和转型、缺乏赛事景观与旅游空间的融合,导致水上运动赛事和景观旅游空间利用欠缺、淡旺季明显、吸引力较低,没有成为城市的视觉识别符号。
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等大多水上运动项目都是舶来品。竞赛空间主要集中在滨海水域,竞赛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竞赛参与都是专业运动员,运动形式主要是竞赛,具有生命力的龙舟竞渡等民俗文化空间也已流失,再加上水上运动发展还不够普及,水上运动文化的缺失,使得普通市民远离水上运动,社会关注度较低,没有形成固定的水上运动参与和观赛群体,尚未形成“亲水、乐水、善水”的水上运动文化空间。
(相关资料图)
水上运动旅游作为一项特殊旅游产品,既需要拥有现代化的水上运动竞赛设施来实现高水平竞赛和专项体育旅游,也需要完备旅游服务设施。通过交通便捷性、运动的安全性、专业的指导性、旅行舒适性、购物的愉悦性、参与的体验性来完成水上运动旅游之旅。
很多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在酒店餐饮、交通服务、购物娱乐、旅游信息、水上运动专项人才服务等旅游配套服务上还不完善,缺乏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体育旅游立体化旅游空间接待体系,再加上水上运动设施均修建在城市的滨海地带,受到周边居民较少、交通不够便利、专业性团体不多、休闲配套不齐全和场馆休闲消费定位不清晰等多方面的制约,导致水上运动服务设施空间亟需完善。
我国的水上运动旅游产品,还处在转型阶段,缺乏品质较高、专项特征明显的体育专项旅游项目。根据山东日照市滨海旅游项目偏好的多选调查,在滨海旅游产品结构上,日照滨海旅游者最喜欢的滨海旅游产品还是海水沙滩浴,以海澡、吹海风、沙滩漫步为主的滨海旅游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达到74.77%;赶海、出海捕鱼为主的渔家体验项目,因为滨海特色浓郁,收到滨海旅游者的喜欢,比例达到47.48%;以沙丁车和水上自行车、帆船、快艇为主的滨海休闲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低,比例仅为26.15%;以海岛探险、空中滑翔为主的高端滨海体育旅游参与尚不多见。
在空间布局上,滨海旅游产品还主要集中在岸滩、海上和简单的船上活动;缺乏滨海岸带、水上、水下、空中、海岛的立体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融健身、休闲、娱乐、教育、深度体验为一体,以水上运动修学、水上运动体验、水上运动度假、水上运动文化展示为内涵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
目前我国水上运动赛事正朝着娱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很多赛事活动仅限于开幕式和颁奖仪式,赛事活动体系单一,相关娱乐、演艺、美食等相关活动缺乏。总体来讲,旅游活动吸引力低、品牌影响力薄弱、难以与水上运动形成叠加的波峰效应。应该注重运动与娱乐、时尚、音乐相融合,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性,打造集运动、休闲、娱乐、竞赛、美食为一体的狂欢产业链,产生叠加效应。
大型赛事特有的影响力能够催生和吸引大量旅游者,起到拓展旅游空间,优化旅游结构的效用。纽约国际马拉松赛和伦敦国际马拉松赛都是国际著名的城市赛事,每年吸引大量参赛者,特别是外来参赛者为城市带来巨大的旅游收益。我国的很多体育赛事虽然对城市的旅游经济起到了一定拉动作用,但是与其赛事地位相比,还有很多欠缺,在涉及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游客的比例和人数还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尚未形成固定的客源国家,随机性很大。
持续性旅游赛事使得旅游空间的影响力加大,集聚效应增强,并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目前我国大多水上运动赛事都呈现非规律性和持续性特征,大部分水上运动赛事是一次性的多、固定赛期的少;有影响力的赛事少,群众普及性差的赛事多;市场运作好赛事少,经济效益差的赛事多。
科学区划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功能,拓展水上运动活动区域,优化水上运动产品组合。从海、陆、空不同纬度,以市域内大型水库、湖泊、河流为主要载体,设计特色水上运动产品,开发滨海马拉松、沙滩高尔夫、水上摩托艇竞速、帆船帆板环岛赛、海上定点滑翔赛、风筝冲浪赛、海钓比赛等立体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平衡旅游区域空间与旅游季节淡旺季,打造立体化、全域水上运动旅游时空间活动体系。
水上运动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深度体育旅游体验。作为一种消费性、体验性、时尚性很强的旅游业态,对城市的旅游空间和旅游内容提出更高要求。要建立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共同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赛事、旅游、文化、商展等大型活动的引进、协调与资源整合等问题,推动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空间的优化与演进。创新设计,以水上运动为主线,将赛事、酒店、美食节、景区、演艺、商展、娱乐等相关活动有机融合,打造“水上运动嘉年华”和“水上运动狂欢节”产业链条。
赛事品牌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赛事体育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应建立系统、科学的长期赛事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植入、创新,打造与区域发展相契合、与区域功能相吻合、与区域自然相协调,与区域文化相适应,与区域生活相融合,具有地域特色与品质、经典持久的传统水上运动品牌赛事,保持赛事生命力和竞争力,拓展赛事旅游空间辐射与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应着力融汇东西方水上运动文化。西方水上运动文化,以帆船帆板为代表,因此承办帆船帆板赛事的视野、理念、思维、方式要体现国际化。以传统龙舟竞渡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水上运动文化,应融合中国特有的海洋文化、太阳文化、东夷文化等文化介质,让水上运动贴近乡土礼仪、让赛事根植于民间,让文化根植于乡土,让运动融合于生活,让乡民获利于赛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乡土意义、民俗情怀的水上运动盛事,让区域居民获得日常生活的意义空间与地域情感的皈依。这样既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空间的交融,也实现了乡土与高雅文化的融汇,构造了立体化水上运动文化空间。
区域融合、业态融合标志着体育旅游经济开始步入跨区域、跨界合作新阶段,大尺度体育旅游成为可能。强化区域之间协作,形成错位发展、资源互用、产品互补、客源互送、效益共享无障碍体育旅游区,已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应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强化区域间旅游协作,利用地域组合优势,避免区域体育旅游组合同质与“形象遮蔽”,采取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周边区域旅游形成叠加效应。比如山东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海滨城市,可以共同构筑“黄金海岸”体育赛事品牌(环山东半岛自行车赛、大帆赛、钓鱼赛等赛事链条),强化与青岛“帆船之都”的海上运动赛事共享与协作,摆脱青岛“屏蔽效应”,借名扬名,形成区域联动,拓展区域旅游合作空间,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跨越发展。
伴随“互联网+”成为体育旅游发展新常态,建立互联网体育旅游城市空间,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应注重科技创新,建立以体育旅游服务平台、旅游管理平台和旅游营销平台为核心的大数据中心,打造立体化智慧体育旅游空间。通过互联网,完成体育与旅游、体育与营销、体育与融资、体育与服务等业态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内外交融的“互联网+体育旅游”空间体系,实现体育旅游空间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体验”。让体育旅游者实现想走就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动就动、想说就说的全新体育旅游体验,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欲了解更多水上运动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水上运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