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海洋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海洋新能源行业投资前景预测

来源: 百度 2022-12-20 16:11:27

海洋新能源行业前景如何?海洋新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新能源。

潮涨潮落带动水下的涡轮转动,日出日落又激发水面上的太阳能光伏板发电。2022年5月,中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在浙江实现并网,媒体将这个同时利用月球引力和太阳光照的电站形容为“日月同辉齐发力、水上水下齐发电。”该电站开创了光伏与潮汐协调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意味着中国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预计该电站可满足约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在全球能源转型迫在眉睫的当下,蕴藏在潮汐、潮流、波浪等海水运动中的海洋能因其全球总储量巨大、资源分布极为广泛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资料图)

近年来,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纷纷出台政策框架,推动海洋能加速发展,其中以欧洲发展最为迅速:2021年欧洲潮汐能、波浪能新增装机容量分别占到全球总量的2/3和1/2。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海洋新能源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海洋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主要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海洋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改善环境效率,益于海洋低碳经济稳健发展,开发海洋新能源替代传统高耗能能源已成为迫切需要。由于海洋能地域性强、能量密度低,海洋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设备建造、维护成本高,能量转换效率较低的问题。要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还需要依靠科技的创新以及产业技术的进步。

一般而言,海洋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都属于一般化产业,两者存在着相似点,同时又具备产业异质性。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相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①海洋新能源产业具有海洋地域属性。海洋新能源产业隶属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以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不同的海洋可利用能源。海洋新能源最终的成果转化阶段需在海上进行试验,因此海洋新能源研究地点几乎都属于沿海地带区域,地域可供选择范围较小;而传统产业面对地域限定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地区都有相应的制造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GDP上升。

②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起步相对于传统产业较晚,发展力度小,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少数国家。目前我国发展海洋新能源重点在于产业加强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重点实验室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而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处在相对成熟产业,产业主体经过较长的发展和完善,行业共性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发展关键技术是当下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焦点。

③海洋新能源产业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开发技术不成熟性,再加上缺乏资金和高新技术人才,致使海洋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停滞不前。传统产业因其发展时间长、技术成熟、产业市场发展较规范,早已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已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与产品价值链。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全球海洋能装机容量预计在未来5年间可快速增长至3.0GW,到2030年和2050年分别实现70GW和350GW,相当于数十上百个三峡水电站(2.25GW)。

尽管相对于中国超过2000GW的总发电装机容量来说,海洋能的贡献还属于“杯水车薪”,但发展海洋能也已被视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解决沿海和海岛地区电力紧张、提升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已出台多项海洋能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的顶层规划推动海洋能发展。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发布的《中国海洋能2019年度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洋能电站总装机达7.4MW,累计发电量超2.34亿千瓦时。

中国海洋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但密度较低。目前主流海洋能利用方式有五种,其中,潮汐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潮流能、波浪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分别进入商业化运行前期和工程样机实海况测试阶段,技术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今年3月,中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在浙江实现并网,预计年发电量不少于100万千瓦时。另外,温差能、盐差能也已分别处于比例样机测试和实验室验证阶段。

中国潮汐能资源丰富,长达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加上5000多个岛屿的14000多公里海岸线,共约3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中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全国潮汐能蕴藏量为1.9亿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约3850万千瓦,年发电量870亿千瓦时。中国沿海潮汐能可开发的潮汐电站坝址为424个,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数量最多。

中国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江厦潮汐电站,位于杭州南边,也是中国第一座双向潮汐能发电站,共安装6台潮汐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3.0MW,位列全球第四位。其中最早的1号机组1985年开始运行,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而如今它依然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电力。

海洋新能源行业前景分析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以加工为主,产能大,加工水平较高,但未掌握核心技术,生产的附加值、净利润均处于较低水平,沦为技术拥有者的代工厂。为改变这一现状,应积极推动新能源领域中的企业与研发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强调市场导向在研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新能源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盐差能和温差能,也是在探索中的海洋能利用方式,不过相比之下它们距离商业化应用更远。

海水温差能是指以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的温度差的形式所储存的海洋热能。海洋温差能转换(OTEC)发电技术最早于19世纪提出。上世纪初,全球首个温差能试验装置在古巴坦萨斯海湾沿海建成。21世纪以来,随着高效热循环技术、陆上温差发电技术等技术的发展,OTEC迎来又一轮开发热潮。

中国海洋温差能的资源蕴藏量在各类海洋能中位居第一,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传崑等计算,若装机容量达到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的1%(约360GW),就将超过中国当前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不过,中国海洋温差能研究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当前发电样机尚处于海况实测阶段。

本报告分析了中国海洋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海洋新能源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报告还对全球的海洋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海洋新能源行业进行了趋向研判,是海洋新能源经营、开发企业,服务、投资机构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海洋新能源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关键词: 装机容量 中国海洋 技术创新

你可能会喜欢: